2007年5月14日星期一

簡體詩詞作品介紹 (十三) 至 (十四): 高亦涵教授

和詩,是中國古典詩詞的一個有趣特點。詩作者根據別人的原詩,仿照其音韻變化,用同樣的韻腳和押韻的字,另作一首節奏相同的詩。和詩可以表達作者對原詩的 品味欣賞,或引申其原來的意境,或者為酬應之作,都是藉由音韻文字的共鳴,達到心靈上的溝通。一般的和詩,多半用五七言律絕的形式為之,或許因為這種詩體 的音韻結構比較整齊的緣故。宋詞元曲雖然講究音律格式,但是“和詞”及“和曲”的作品,卻並不多見,可能是由於填詞填曲對聲韻的要求比較高,選字的難度較 大;而且,除了小令,其他的詞曲作品都比較長,句子的字數多了之後,相和的韻腳用字拉開得太遠,不容易達到和韻的那種特殊效果。

我們提倡 的簡體詩詞,力求精簡,對舊式押韻的要求得到適度的解放,雖然用長短句,卻很容易和韻。因此,簡體詩詞對發揮「酬和」這個特點,提供了不少方便。這裏介紹 兩首現代詩家的和詩作品。重陽到了,譚雅內先生以詩代簡,寄給他的好友徐持慶先生,表達一份異地思念之情。徐先生沿用原來的簡體詩詞形式,寫了一首詩簡回 應。秋天是帶著傷感的季節,引人幽思吟詠。「怎得今宵簟,逢君夢也香」,詩人的親切情懷,真摯感人;落句含思,這份功力和意境,也顯示了詩詞和散文的很大 不同。


〖秋日〗
譚雅內

金風搖白露,
觸景斷人腸;
乍見荷花卸了妝,
憔悴倚銀塘。

黌宮羨爾扶搖上,
奈我鷦鷯翅已僵,
登高北酹重陽酒,
但冀無恙。
何日『齊佳喜』?
同斟『獨樹香』!


〖秋日〗
徐持慶

瑤章傳萬里,
捧誦九迴腸;
檢點當年櫓撥妝,
能不憶橫塘?

遠遊欲索題橋柱,
爭奈心豪腦已僵,
登高獨把茱萸插,
騁目凄涼。
怎得今宵簟,
逢君夢也香 。


簡體詩詞作品介紹 (十四)

這 裏再介紹一次簡體詩詞方式的和詩,目的在比較兩種略為不同語味的寫法。兩詩的主題是端陽節時候對社會現狀的聯想。原詩是作者寫自己一時的感觸,徐持慶先生 看了之後,立即依原韻原式和了一首。只是我的原詩較為接近語體(其實個人想還可以更語體化一些),而徐先生的和詩則比較古典。由此可見簡體詩詞可以兼收語 體和古典兩種寫法,中間並無抵觸。一般和詩的人,須要有豐富的詞彙,隨手拈來,恰到好處。徐先生熟讀古籍,能有此功力,確非常人所及。談起端午,自然會想 到屈原、楚辭、離騷和汨羅江。「鳥啾啾鳳遑遑」語出宋玉的楚辭九辨,「九死其猶未悔」出自屈原的離騷。「遑」字通常很不容易押和,他巧妙地用上宋玉的「鳳 遑遑」一詞和上了,高手寫法畢竟不凡。可見詩詞無論古今,若要達到典雅藝術的高峰,必須多讀前人的作品,沒有其他捷徑。簡體的詩詞,在形式上可以用韻而自 由變化,在內容上當以意境為主,可以儘量包納古典和現代的思想及語調,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融合古今的地步。


〖現代端五〗
高亦涵

浮生處處棲遑,
幾人閒度端陽?
有意懷屈子,
無暇賞粽香。
風絮滿城能蔽日,
更誰憑弔汨羅江。
底事營營苦,
多為的名利工商。
生活品味何去,
忍見蜂飛蝶忙,
奔波碌碌,
到頭來空鬧一場,
只落得:
午時枵腹過,
餓壞了飢腸。


〖端午奉和亦涵教授新詞〗
徐持慶

鳥啾啾鳳遑遑,
巧囀顛倒陰陽,
更誰憐屈子?
已渺芷蘭香!
去國行吟雲夢澤,
抱忠歸駐汨羅江。
同悲千古恨,
一曲離騷奏宮商,
九死其猶未悔,
不辭國事勞忙。
浦濱贏得,
角黍龍舟鬧一場,
向天問:
因何累屈子,
斷盡了愁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