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14日星期一

春歸三題﹐兼談詩詞的形式結構: 高亦涵教授

春來春去﹐花開花謝﹐這是個撩人愁緒的季節。黛玉葬花﹐杜郎惆悵﹐眼下景物的變化﹐難免會引起一些對自身或周回人事的聯想。詩詞﹐很自然地會成為這時候遣 興感懷的寫照。繁華事散﹐“流水落花春去也”﹐“綠葉成蔭子滿枝”﹐都能令人嘆息。這裡介紹三個朋友以不同情懷寫下的簡體詩詞﹐雖然用字比較接近古典﹐但 是各人的意境不同﹐隱含的典故不同﹐詩中想起的“那個人”不同﹐所以出現的形式也就各不相同。但是有一點值得強調的是﹕三首簡體詩詞﹐長短句的運用和押韻 都講究自然﹐不帶牽強意味﹐這是因為已經掙脫舊式詩詞格律限制的緣故。可見﹐不按照“填”舊詞譜的寫法﹐ 依然可以不失典雅。而且﹐去掉了舊式填詞硬須加上的那個實無必要又常常莫明其妙的詞牌名稱﹐整體上也可免全詩的“畫面”受到無謂的破壞。

講 到詩詞的畫面﹐有人會問﹕寫傳統韻味的詩詞﹐要不要講究字句的形式結構﹖一般人的印象是﹐古典詩詞中﹐唐詩最注重形式﹐尤其五七言絕句和律詩﹐四句四聯﹐ 排列整齊﹐對後人的觀念上起了很大的影響。其實﹐詩歌最重要的是意境韻味和內容﹐至於形式的安排﹐那只是“節奏的外貌”﹐不應該看作重點。整齊的詩歌節奏 固然有其特點﹐但是過份注意方正形式﹐難免流于呆板﹐反而失去生動之美。有些朋友﹐泥古不知自新﹐一心認為作詩歌唯律絕格式是從﹐這好比小學生穿著制服﹐ 硬是不肯脫下來更換﹔整齊固然很好﹐但少了一份自由活潑的氣息。雖偶有佳作﹐然而這樣方式寫多了以後﹐詩的內容也難免會跟著形式走﹐思維漸漸趨於平板生 硬。更有些人﹐執意把自己的四聯或四句硬往舊八股式的“起承轉合” 上面套﹐錯誤地認為“起承轉合﹐缺一不可”。於是﹐有時為了要拼湊成這種格式﹐便勉強裝上一些“起頭” 和“收尾”卻形同廢話的句子﹐反而沖淡了意境或佳句的精華﹐並且暴露了“因律害意” 的弱點﹐得不償失。這個觀念如果還是一成不改﹐就難怪有人把舊詩看成“豆腐乾塊” 而遠去了。

其實﹐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人提倡掙脫律絕 四聯四句格式的作法。陳子昂﹐李白﹐花間諸家﹐及至宋詞元曲的興起﹐有思想的詩人們﹐都曾致力於詩詞結構上利用長短句來調配節奏﹐也避免那些廢話和呆板。 可惜的是﹐由於古代對音韻格律的過份重視﹐並且也受到科舉的影響﹐失之偏頗﹐弄得宋詞元曲比律絕詩更加難寫﹐因之沒有收到想像中的效果。

我 們提倡簡體詩詞﹐最重要的就是希望避免“因律害意” 和“因聲害意”。詩詞之美﹐重在情韻意境﹐有時飄忽﹐有時落實﹐有時完整﹐有時錯綜﹐動靜虛實﹐雅俗兼容﹐留給人一份餘味和聯想﹐方達佳境﹔運用之妙﹐當 然要看作者的功力和思維了。總之作詩不是寫散文﹐更不該寫八股式的文字﹐落入古老陳舊的框架。黃遵憲說﹕“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 ﹐讀者諸君以為然否﹖



〖春歸〗
徐持慶

風飄萬點,
何處覓豐華?
祇賸得柳蔭堤沙,
煙迷碧樹,
蟬唱伴棲鴉.
更鶯老空啼恨,
葬花愁緒亂如麻.
獨憐春似人將老,
憔悴欄干下,
了鉛華.
東君愁后主,
春去也,
流水落花!



〖春歸〗
譚雅內

一自落紅成雨,
亂愁滿地,
怨東風.
不堪連夜挑燈送,
守盡殘更,
怕聽曉鐘.

綺夢由來易醒,
重來杜牧,
空對,
成蔭綠葉,
果實叢叢.
溫馨幾許,
但尋,
鷓鴣聲中!



〖春歸〗
高亦涵

鶗鴃聲裡﹐
海棠花落﹐
紅塵亂絮迷煙樹。
歲歲傷別﹐
應恨嬋娟早誤。
無端風雨﹐
瑤琴聲斷﹐
夢醒不知何處。
泣殘枝﹐
立斜陽﹐
尋遍芳菲歸路。
去也﹐
愁煞黃昏津渡﹐
恨雲天無語﹐
一腔幽怨誰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