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14日星期一

中華詩歌將來應走的方向 : 高亦涵

作者簡歷 :
高亦涵教授:台灣大學物理系畢業,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博士。現任紐約州立大學物理系講座教授, 專長實驗固態物理。 自幼喜好中國詩詞,最近兩年來曾在紐約州立大學中文班講授中國詩詞及編著【簡化統一詩韻及詩詞賞析創作】一書。

人類有求新求變的天性本能。古往今來,每當一種型態的文化發展到了一個程度,就會出現一些改革更新的想法。有的變革,流傳久遠,有的變革,煙消雲散。所以,考量變革的取向,不可不慎。
現今的時代,人們生存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隨著科學工業的發達,現代的一般忙碌生活中,很多人已經逐漸失去了傳統中國文化的雅致和品味。優美的古典中華詩歌,也缺乏應該散發的光彩。更由於政治、教育、生活、環境等等因素的影響,能夠欣賞和創作傳統詩詞的人已經日見減少。傳統詩詞的式微,實在是中國文化的不幸。
五四以來,用白話文體寫出來的詩文,因為創作不必遵守嚴謹的格律,較易為大眾接受。可惜的是,現代很多寫新詩的人,還有一些新聞媒體的編輯們,錯誤地認為新詩和傳統詩詞不能並存,而且助長形成對立。幾十年來,喜歡新詩的年輕人,多半不肯學習傳統詩詞和韻律;而許多愛好傳統詩詞的作者,也從不嘗試新詩的寫作。詩壇上,由於傳統和現代的思想缺乏溝通,變得“古今隔絕”,以致現在一般看到的新詩,多數是些半中不西沒有韻味的“新散文”;而傳統式的詩詞,居多只是個人酬應抒懷,而過份嚴守格律,呈現陳舊的無力感,自然難以引發現代大眾心靈的共鳴。這是一個可憂的現象。
為了挽救傳統詩詞免於沒落,也為了改善日趨混亂的新詩詩質,中華詩詞將來創作的方向,當應儘量謀求傳統詩詞與新詩融合。無可諱言的,千百年來前人雖然建立了良好的中國詩詞風格,但很多地方和現在的社會背景已經不能契合。很多古人留下的詞彙,不足以充分發揮對現代思想情操社會生活的描寫。因此,創作新的詞彙而同時維持傳統的詩風是一個需要著力的重要環節。詩歌創作,當然應以意境為先,同時,音韻和節奏,乃詩歌能夠感人的基本要素,這是千古不易的道理。不過,任何規則都應有其靈活性,詩詞創作不必處處拘泥於格律,而損壞詩詞意境,以致降低其藝術性。格律是為人而設的,詩詞不該變成格律之奴隸。為了初學寫詩及推廣詩歌的方便,可以將音律的要求儘量放寬,但絕對不能沒有音律。許多新詩,雖有很好的意象,只是作者不知音韻之重要或是根本不懂音韻,弄得詩歌一如平白的散文,實在可惜。
我們要呼籲傳統詩詞和新詩的作者,大家應該捐棄成見,尋求合作,不要再存有「新舊對立」的錯誤觀念。我們需要融合新詩和傳統詩的優點,去蕪存精,兼容並蓄,才是正理。下面的原則可資參考:

1. 傳統詩和新詩都需要著力的地方是音韻。所以,大家都可以虛心地深思回顧一下音韻對詩歌的作用。任何事,太緊和太鬆,會同樣地使人不自在。如果再各執一辭,天下將永遠不得太平。

2. 偏好新詩的作者,應該加強新詩的節奏,納入音樂感。不要再繼續誤解所有的傳統詩詞都是呆板的格律。尤其是不用詞譜曲牌寫的新體詩詞,活潑而有彈性,和新詩原是一脈相通的,但是富有中國韻味,可補新詩之不足。

3. 如何調配音韻,大家何妨以統一的音韻為起點,共謀諧和。節奏方面,可以將二字音節靈活應用,但也不必嚴格規定,目的在求平仄相間,富音樂性,不顯得呆板即可。押韻不必嚴格,但要調配出節奏感。現代有些新詩,首尾平聲用得太少,間或在一段句子中間,連用兩個仄聲字押尾。這樣寫法,頗像西洋詩,會使讀者不易覺察出來其中還可能有押韻的成份。若和那些韻律比較清楚的語體詩放在一起,就會使人覺得相對地節奏微弱,只好歸入散文詩一類了。新詩的作者,如果能夠有鑒及此,多虛心地看看簡單的韻書,定有好處。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詩歌大國,不同型態的詩詞文風,也自然經歷過興亂盛衰的變化。當某種型態的詩歌走到偏執或者混亂的地步時,詩人們會從歷史的洪流裏,找到回顧的窗口,借鑒前人的智慧和優點,尋覓新的出路。真正的詩人畢竟是有理性的。希望一些寫現代新詩的人,還有一些新聞媒體的編輯們,能夠早日從目前新詩混亂的局面中覺醒過來,配合精簡音律後的傳統詩詞,共同把中華詩歌帶到優美嶄新而有風格的境界。

沒有留言: